尝试
本科阶段具备基本的专业背景、学会一些专业的工作方法就可以了,本科毕业论文已经成了形式主义的阑尾,现在成阑尾炎了。 “走过场”的论文和答辩毫无意义,不过也是当今诸多领域形式主义的体现之一罢了。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全国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要求全部答辩的学校不是很多,很多学校是论文成绩优良的才需要答辩。我认为是否答辩取决于高校的性质、“进门”、“出门”的标准以及生源的质量;应该是分类型、分层次的,不同高校有不同要求,比如研究型高校和职教类高校,肯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不能“一刀切”。
孙海峰:目前国内的本科阶段,还谈不上达到学术研究的高度。更应强调的是基本训练。现在硕士阶段写篇有价值的文章都难,何况本科?
而其余二十多名接受采访的各级各专业新老毕业生,都对答辩甚至毕业论文本身持否定态度:“论文答辩的意义就是让自己知道学得多烂”、“修够学分就是考核完毕”、“当年在图书馆一个下午 粘贴 完论文,我自己都感觉看不下去。老师还居然让我过了,真心对不起自己。”
孙海峰(深圳大学传播系副主任):
但是,本科论文里也有比较优秀和非常优秀的。那么,我们就应当下工夫将这些优秀的论文发掘、选***,通过培养和指导让论文和学生都进一步提升,这些就可以通过“答辩”环节来落实。我认为这种“一对一”、“面对面”的指导,对培养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们学院已经多年不写毕业论文了,但毕业设计的答辩很隆重”
“我当时很认真,论文和答辩都是优秀,我觉得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你自己的态度。本科的毕业论文和答辩是对自己学术素养一个很好的锻炼。”这是采访中唯一一例对本科论文答辩持肯定态度的回答,受访者是一所“211”高校法学院2002级的毕业生。
“我们的答辩就走个过场,我们日语一个下午要“面”11个人。只有第一个、第二个人答辩的时候,老师认真地问了几个问题,后面所有人通读一下自己的论文,就完了。我们那期“答辩”没有不过的,因为已经有三个人不给发毕业证了,系里肯定就不想再为难其他人了。(既然都没问问题,老师也找不到不过的理由,是吧?)就是因为老师没想让人不过,所以才没问问题哦!我觉得这么答辩也没啥不好,在答辩前虚张声势让大家紧张备战,答辩之后一身轻松。其实我写论文还挺费劲的,因为有审核之类的程序,开题报告就花了十天,前辈们说,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论文本体加上查资料和导师修改差不多一个半月。估计属于本科论文里长的了,因为我们都要用日语写。论文写了也没什么用,因为毕业以后我又不做和日语有关的工作。对学习的话可能稍微有点儿帮助,语法和词汇量有些提高,可那时候已经要毕业了。”
执教27年的戴建业教授直言,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在所有“走过场”教育中,最令他感到难堪。
马相武:我倾向于优秀的论文应该有答辩。有的学生因为嫌麻烦或者害怕面对老师,甚至主动要求别给他的论文打“优”,反正都是一样毕业。那问题就在于,对于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怎样能给他一个激励?比如一些研究型高校,在“推免”(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时候,是不是能让论文和答辩成绩的权重多一点?
“我们答辩是后天,师兄师姐都说没事儿,我们系历史上答辩不过的“奇葩”好几年才能出一个,而且必然是论文本身就特别烂的那种,一般都没事儿,关键是态度要好,大部分老师都不会在这时候为难学生。当然准备还是要准备一下的,态度要好嘛!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答辩开场的模板,综合着写了一段,看到前辈们说最重要的是开始就要感谢指导老师,哈哈!我印象里一直都觉得答辩是走过场的事经济学论文提纲,其实别说是答辩,论文本身就是走过场。这个时候工作也签了,研究生的录取名单也早出了,论文只要能过,好不好有什么用呢?”
“优秀的论文应该有答辩,研究型高校更要高度重视”
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
“11个人中有9个是通读一下论文就完了”
“论文和答辩是考试之外
李维(两年前毕业于北京某高校日语专业):
反方
“当下社会现实很鲜活,有太多应当实地调研和创造性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考核,主要是考试成绩,优点是实现了社会公平,但弊端就是让我们选拔出的人才一般化、规范化、平庸化,有创见、有个性、有思想的高素质人才不能完全*考试来解决,论文和答辩恰是衡量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
夫会议中心举行。**网**、总编辑廖玒,副**、研究院院长官建文,参与评奖的11所高等院校**将为获奖学生颁奖。迄今为止,**网奖学金项目已连续开展5年,在全国11所高校12所院系启动。目前,**网是惟一在高校设立奖学金的**网络媒体。
2008年,**网奖学金率先在****大学设立,通过奖励优秀学生、优秀论文、优秀技术课题、优秀设计作品等形式,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对网络新闻、网络传播、网络设计、网络技术等进行思考、研究和实践。目前每年投入的奖学金额超过44万元,5年来累计发放奖学金已达154万元。
5年来,**网奖学金从最初的北京4所新闻院校,扩展到外省市,进而扩展到理工科、艺术类院校,至今已在全国5个省(直辖市)的11所高校的12个院系正式启动,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本科生论文答辩生动地给我们的学生展示:学术论文就是猫捉老鼠的游戏,你逗我玩,我逗你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的一篇博客文章,从我们众多的教育问题中又拎出了一个:“走过场”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
“别说是答辩,毕业论文本身就是走过场”
最后,他写道:“我赞同少数大学正在进行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的改革”
所以,我觉得本科答辩是否取消应当根据大学自身的情况,该取消的取消,该坚持的坚持,该加强的还要加强。对于相当数量的大学,前辈们说,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尤其是研究型高校来说,要给予更高的重视度。
当下**的社会现实很鲜活,有太多应当实地调研和创造性解决的问题,写小论文是逃避现实的游戏。我们的调查报告都要求几万字,有扎实的田野数据和研究方法,而不是重复验证一些流行在教科书上的理论;更多的小组则选择做策划和作品,那些更富有创造的**。除了考查,还有训练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之前,对专业领域的问题和方法还没有感觉,这样相当于迫使他们通过项目实战训练专业写作。
每年5月的“答辩季”,本、硕、博三个层次的毕业答辩都要完成,老师根本无法指导那么多的学生;而忙着四处求职的毕业生们也根本无心完成自己的论文。于是,答辩成了“学生和老师心照不宣地共同作假”。基于此,戴教授建议,这种“你逗我玩,我逗你玩”的毕业论文答辩不如取消,他的主张得到了许多支持。
正方
许跃(化名,正在准备本科论文答辩的应届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
“有个小组在答辩现场,被观摩单位现场订货要人,集体去了一家公司”
在这个问题上,“少数”是否应当服从“多数”呢?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研究生论文很不一样,老师的要求比较简单,只要这个论文像一个本科毕业论文就行了,就是说达到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就行,不一定要全部经过答辩。
我个人比较看重选题的意义。我们的毕业设计长达半年多,很多都是从毕业实习阶段就开始了,和实习相结合。有些是在毕业实习的单位或项目支持下完成的,有一部分还会拿到可观的经费资助。我前年带过一个本科毕业小组,毕业设计期间做的**电信一个10万元的项目,他们在这基础上成立了一个小公司,现在运作得很好。本科毕业,知识视野应该是具备的。但要做研究的话,不是人人都需要达到那个水准。想做学术的就写研究报告,比如今年有一个写代际文化反哺的小组,还有一个写***网站的,就很惊艳。这种模式需要长时间的协作,要真下工夫,无法敷衍。
在博客文章引发大量讨论之后,戴建业教授又撰写了一篇“声明”,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戴教授表示,自己并不反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而且主张平时教学中更应加强论文写作的学术训练;但是鉴于很多大学本科生数量非常庞大,很难保证本科生论文答辩不流于形式,而流于形式的教学对学生和学校肯定都造成极大伤害,因此他坚持认为答辩应当取消。
“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不能一刀切”
马相武(****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深大传播学院已经很多年不写毕业论文了。我们是做小组毕业设计,要求6人左右一组,做一个真实的项目或调研报告。有研究报告、媒介策划或公关策划、媒体作品(包括影视、网络和手机作品)三种形式。最后的答辩很隆重嗯,优秀毕业论文,,在几百人的报告厅进行,每个小组半小时左右,每年都精心准备,很有观赏性。一些单位就在这时候来观摩,现场订货要人,去年有一个小组集体去了**。
“前辈们说,最重要的是开始就要感谢指导老师”
而当我们对此深入探讨之后发现,重要的问题并非大学是否应当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而是我们的大学需要一把什么样的尺子来评估自己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