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郭树清曾给知青们讲经济学名词 喜欢洗碗(图)

    时间:2013-04-08 18:45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选手借助PPT向现场观众陈述提交决赛论文的主旨;在答辩环节,选手们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对评委老师的提问,剖析经济现象,精彩的问答不时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必答题环节中,选手们在短暂的时间内调整思路,对问题的阐述精辟到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
      选手借助PPT向现场观众陈述提交决赛论文的主旨;在答辩环节,选手们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对评委老师的提问,剖析经济现象,精彩的问答不时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必答题环节中,选手们在短暂的时间内调整思路,对问题的阐述精辟到位,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将比赛内蒙古四子王旗一中,是郭树清读中学的地方。本报记者 郑雷 摄郭树清(资料片)南开大学哲学系1977级毕业合影。第3排(右起)第12位为郭树清。(南开大学网站资料片)当年的大队支书杨登扎布。本报记者 郑雷 摄
    3月29日下午,山东省第十二届**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会。省委书记、省****会主任姜异康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决定任命郭树清为山东省副省长,接受姜大明辞去山东省省长职务的请求,决定郭树清为山东省代理省长。
    在之前的全国两会上,姜大明被任命为国土资源部部长。
    19日,郭树清,这位*****原**被**任命为山东省委委员、**、副书记。
    尽管这次人事变动,属于全国两会后**对多个省份负责人调整的一部分,但对于全国一亿多股民和9000多万山东**来说,都值得特别关注。人们希望尽快熟悉这位来山东工作的***原**。
    本报记者通过采访郭树清插队时的书记、大学同学、同事、朋友、亲人及媒体记者,了解到有关他从知青到*****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以便让公众更好地走近这位从内蒙古走出来的“山东人”。
    插队岁月
    给知青们讲经济学名词
    2013年3月下旬,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苏木:蒙古语,介于县与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编者注),依旧被白雪覆盖,北风中枯草摇曳,稀疏的几排土墙房子,稀少的人烟,远处是连绵起伏的草原。
    这个位于四子王旗中北部的苏木,因一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锡拉木伦庙闻名。如同40年前一样,这里依旧与繁华的大城市保持着遥远的距离。一条连接四子王旗中心乌兰花和红格尔的公路,也是这几年为了神舟飞船着陆才修建的。
    1974年,从四子王旗一中高中毕业后,18岁的郭树清作为知青,来到离学校60多公里远的红格尔插队。
    郭树清一共有兄弟姐妹7人,其中5个女孩、两个男孩。郭树清排名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家境并不富裕。
    当时的红格尔还被称为“公社”,一共有9个大队。郭树清被分到阿日点力素大队。那一年四子王旗一中往该大队分了十几名知青,因为在学校期间表现好,郭树清一开始便被任命为组长。
    红格尔公社拥有广阔的草原,郭树清来了之后,在阿日点力素大队书记杨登扎布的建议下,开始跟当地几位汉族老人学习种菜技术,再手把手教给当地的蒙古族老乡。很快,队里的人也吃上了新鲜的白菜、葫芦、葱和萝卜。
    今年69岁的杨登扎布记得,郭树清聪明、能力强、非常能吃苦,是当地人和知青心目中的好青年。
    “小郭不怕苦,领着当地人用泥土盖房子。到了冬天,就领着大家翻地种草。”杨登扎布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因为郭树清会讲汉语、能力强,大队里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去办,所以**的活也特别多。比如去临近公社办事、运草,去物资局运送木料和洗羊用的药水,郭树清每次都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
    每到冬天,草原上大雪纷飞,寒冷彻骨。在这么荒凉的地方,一些知青抽烟喝酒,打发寂寞艰苦的时光,郭树清是红格尔公社为数不多的不抽烟不喝酒的知青之一,郭树清对付寂寞和劳累的方式是读书。
    当时只是中学毕业的郭树清手边就有成堆的书,汉语不好的杨登扎布甚至连书名都读不全,但是杨登扎布知道,这些书籍和资料有的是郭树清自己存下的,有的是跟别的知青借来的,其中很多书跟经济有关。
    今年70岁的董正义,当年在红格尔公社**用品厂上班,他还记得“挺瘦挺高、白白净净”的郭树清给知青们讲“剪刀差”这个经济学名词时“头头是道”的样子。
    杨登扎布说,大队里很多知青都是调走回城的,而郭树清是直接考上大学走的,因为他一直没有放下学习。
    离开红格尔后,郭树清还会经常给杨登扎布打电话。2000年,郭树清从当年一同插队的知青那里得知杨登扎布腿不太好,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官方资料”,生活比较困难,就通过邮局给他汇去2000元钱。
    “小郭给的钱不能乱花。”杨登扎布用这钱买了*洗衣机,至今还在客厅里摆着。
    大学生活
    同学叫他“蒙古牛”
    经过三年多的插队磨练,1978年3月,郭树清离开红格尔,考进南开大学哲学系读书。
    1977年是“文化大**”后恢复高考第一年,很多事情还未回到正轨。郭树清读的是“哲学系1977级”,但直到1978年3月才入学。
    班上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年龄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十几岁。虽然插队耽误了三年,但郭树清仍然属于年龄小的学生,有的同学直接喊他“小郭”。
    已经退休的南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许瑞祥,当年与郭树清同住一个宿舍。在他眼里,年龄小他十岁的郭树清就像个小弟弟,不爱说话,老笑眯眯的,跟谁处得都不错。每次回内蒙古老家,都会带些奶酪、酒之类的土特产,会计论文,回来跟同学分享。
    刚开始,大家只知道郭树清是“内蒙古农村来的,教学基础不好”,但很快,郭树清凭借着勤奋好学,在大学里崭露头角。
    郭树清的同学、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主任焦垣生回忆说,那时候同学们学习很刻苦,教室晚上从不熄灯。后来大家约定,谁走得最晚,谁负责锁门。平日里,走得晚的学生能学到凌晨一两点,同学经常在深夜教室里看到郭树清的身影,“一半时间都是小郭锁门”。由于拿走了钥匙,第二天一早,郭树清要第一个来教室开门。
    那会儿,郭树清已经显露出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焦垣生说,当时哲学系的同学整天捧着一些经典哲学著作看,而郭树清除了读哲学书,还经常捧着经济学著作读。
    郭树清的哲学也学得很好,他曾获得哲学系第一届学生五四论文奖,1981年他写的论文《论联系的普遍性》在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南开学报》上发表。
    郭树清的另一位同学、现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阎孟伟认为,郭树清当年打下了深厚的哲学功底,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全面,这对他以后从事经济工作很有帮助。
    “郭树清为人很随和,不张扬,但是很好强,为人耿直,那时候他自己也没想到将来会从政,就想多做点学问。走上仕途那是后来的事。”阎孟伟告诉齐鲁晚报记者。
    焦垣生*脆给郭树清起了个“蒙古牛”的称号,以形容他骨子里的那股“倔”劲。多年后,郭树清任职*****,焦垣生还时常想起这个称号,觉得郭树清想*好,还就得有那么一股“牛”劲。
    郭树清是典型的北方人性格,但焦垣生记得,他也有害羞的时候。1977级哲学系有七八十个学生,只有12名女生,郭树清跟班上一个叫王颖的北京女孩恋爱了。有一次,王颖生病了,需要回北京治疗,但怎么让病中的王颖上车,大家犯了难。后来焦垣生急了,喊了一嗓子:“小郭,你赶紧把王颖抱上车去啊!”结果“小郭”脸都红了,迟疑着就是不敢伸手。
    在同学的印象中,王颖是个*净利落、很热心的女孩,曾在学校小树林里教同学打拳。毕业后,两人一起到了北京,郭树清考进*****马列所读研究生。
    焦垣生说,后来郭树清和王颖结婚,夫妇俩在北京安家,经常一起去图书馆看书。
    郭树清王颖夫妇一直保持着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一些艰苦作风,家里的门坏了,王颖都是自己维修;经济条件不好时,王颖还会修鞋,甚至自己亲手制造沙发。
    眨眼30多年过去了,郭树清曾给知青们讲经济学名词 喜欢洗碗(图),当年的“小郭”已经变成了老郭,当年的同学有的走上仕途,有的依旧在做学问,但他们仍然经常联系,同学见面,大家还是习惯喊郭树清“小郭”,而他也很高兴。
    幽默一面
    爱好:在家洗碗
    1985年,*****研究生院马列系研究生毕业的郭树清,留在***马列所做了助理研究员,同时在职攻读法学专业博士学位。
    *****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赵人伟就是在那时认识郭树清的。郭树清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赵人伟是答辩委员会委员。
    这年的9月2日清晨6时,一声汽笛长鸣,“巴山”号游轮缓缓驶出重庆朝天门码头,朝着长江三峡的方向驶去,航程目的地是武汉。历时6天的“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就在船上召开,这就是后来经常被人们说到的著名的“巴山轮会议”,受邀的参会嘉宾堪称世界一流经济学家。
    时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的赵人伟也在船上。赵人伟记得那时候的郭树清只是***的一个年轻人,在讨论到改革问题时,“他非常积极和投入,话也多了许多”。这一幕给赵人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候我就觉得,他是一个坚定的改革派。”赵人伟说,“后来果然如此。”
    只是郭树清留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不爱说话,且温和、儒雅、低调。
    ***原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处长、股民俗称“李几招”的李幛喆告诉齐鲁晚报记者,1988年,郭树清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工作,两人的办公室挨着,那时李幛喆就觉得这个刚毕业的博士很低调,但很踏实,有时候开会,发完言就完了,从不像别人那样再聊上几句。平时也没什么爱好,都说内蒙古人能喝酒,但他记忆中很少见郭树清喝酒,郭树清也很少参加应酬,下班后或加班,或骑车回家。
    1996年时,李幛喆已开始炒股,并用炒股挣的钱买了一辆小汽车。有天下班,他开车出来,正好碰上已经是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郭树清骑车下班,李幛喆还感慨了一会儿:“都当这么大官了,还骑自行车。”
    郭树清很低调。“我第一次见他是在一次会议上,他没有往第一排坐,而是很自然地坐在最后一排。他很安静地坐着,乍一看还以为是一位青年学者。他神色温和,完全没有某些官员与学者交往的态度。”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回忆他第一次见到郭树清的情景时说,后来直到郭树清发言,他才知道眼前这个“年轻学者”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于是,郭树清很早就得到了“学者型官员”和“书生”的雅号。
    其实,这些年,郭树清发表论文、文章300余篇,出版过《比较价格体制》、《经济体制转轨与宏观调控》、《整体的渐进》、《在过剩与贫穷之间》、《直面两种失衡》、《郭树清改革论集》等多本书。有人评价,即使与一些专搞研究的教授和经济学家相比,郭树清的学术成就也毫不逊色,甚至是更加勤奋和成绩斐然。郭树清还可以用英语流利地演讲,不需要翻译。
    郭树清也有幽默的一面,“他爱开个玩笑,有时候会有点小脾气,甚至显得有点孩子气。”一位建行老员工回忆,郭树清做建行董事长时,碰到比他资历老的同事,“他会亲热地拍着肩膀喊你老徐。”
    郭树清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段子:洗碗。那是一次在接受路透社专访时,对方问:您都喜欢哪些运动?打高尔夫、网球?郭树清突然冒出来一句:我在家洗碗。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大笑起来。然而郭树清很认真地说:我觉得洗碗是很好的饭后运动,还省水省电。只要我在家吃晚饭,就会去洗碗。
    在担任*****后,郭树清的温和亲切之风依旧。
    几位经常能接触到郭树清的媒体人士都跟齐鲁晚报记者讲过,郭树清对待媒体记者非常温和,从不拒绝采访甚至“围堵”。在会后用餐时,记者们也从没见郭树清进过包间,都是跟大家一起吃自助餐。
    其中有个细节是,郭树清不大喝酒。他的朋友和同事很少见他喝酒,更没见他酒醉的样子,“这是一个自控力非常强的人。”
    网友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他“摔跤”的段子。2011年11月,刚刚走马上任的*****郭树清参加国际金融论坛2011全球年会,上*时踩空一级*阶当场摔倒。
    会后,有网友开玩笑:*****摔跤,预示着股市会跌。
    但郭树清对网友的玩笑并不在意,有时他自己也会拿这事跟大伙打趣。2012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郭树清被众多记者围堵采访,结果在走下*阶时又差点摔倒。郭树清随机应变地说:“不能跌倒了,否则股市又要跌了。”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外秀内刚
    六天连问同一问题
    在2012年全国证券期货**工作会议上,*****郭树清突然讲起了厕纸问题。“***大楼的厕所连厕纸都没有,提供手纸怕什么?担心被拿吗?拿了再放。”在场所有人一愣。
    郭树清接着说:“我们天天说国际化,首先***要国际化,厕所连手纸都没有,还谈什么国际化?”
    接着,郭树清就此引申开来,一直谈***如何国际化的问题,大家这才明白过来。从此,***厕所里再没缺过厕纸。
    “郭树清讲话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一点不含糊。他的发言稿一般都是自己写,讲起话来喜欢临场发挥,有时候别人提前写好给他,他也只是念一下题目,后面就讲自己的了。”一位多次采访郭树清的证券业媒体人士说。
    这位媒体人士讲,“厕纸问题”还属于比较柔和的“郭氏讲话”,更多时候他发言直白,毫不留情。在2011年财经论坛上,郭树清上来就批评**证券公司,批评的发言稿至今还挂在***官方网站上。
    “IPO不审行不行”,“低收入人群不适宜炒股”,“内幕交易和偷白菜一样都是盗窃”,“把投资者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样的“郭树清语录”,很多股民都能随口说上几句。
    “外秀内刚,温文尔雅背后有一股强悍。”这是与郭树清接触多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在做事风格上,郭树清表现出的是与他儒雅外表和气质截然不同的雷厉风行。
    “郭**布置一个部门探讨某项改革,第二天他就把该部门负责人叫过去问进展。第三天、第四天,一直问。第五天没问,大家都松了口气,谁知道,第六天他又派人来问。”一位***官员对媒体记者讲。
    “这实在是一个不好糊弄的**。”曾有人私下议论。
    在对下属一番番苦口婆心的“敲打”之后,郭树清就会迅速开启他的改革。
    他在证券市场掀起了一场**风暴,不少积压多年的证券*纵、造假欺诈、内幕交易、“老鼠仓”等大案重案被查处。大火甚至“烧”到了郭树清的老部下,建银国际前高管张传斌被公安机关调查。郭树清“挥泪斩马谡”之举震动投行界。
    “如果世界是一个牡蛎,郭树清可能会选择用刀把它撬开。”一位老朋友曾这样形容他。
    郭树清的“强悍”,有时还会表现在对家人身上。
    郭树清任*****之初,就先劝在证券公司工作的亲弟弟辞职,他的家属从此无一人从事与证券有关的工作。
    郭树清的妹夫张志强如今在四子王旗一中做英语老师。1995年,张志强去日照找工作,但是妻子不能跟着去,于是张志强去北京找郭树清,想求他帮忙,把妻子一起调到日照。郭树清拒绝了,结果张志强只好放弃了已谈好的工作。
    后来,张志强的女儿到呼和浩特读书,妻子也在呼和浩特工作,从前年到去年,张志强去呼和浩特三所学校面试,都被录取了,他选了其中一所学校,但在呼和浩特教育局被卡住了,因为呼和浩特的学校不接收外地人,必须由市长签字才行。张志强一听,这次根本没再去找郭树清,自己主动放弃了。“他对家人要求非常严格,家里也没人敢求他办事。”
    如今郭树清的兄弟姐妹都在内蒙古从事普通工作,没有人因为郭树清沾光。
    去年郭树清的女儿结婚,妻子王颖给亲戚们打电话,说姑娘要结婚了,亲戚们就别去北京了,去了也没有地方住。结果一些亲戚到现在连郭树清女婿的名字都不知道,也没有随礼。
    直面问题
    开启与中小股民
    对话先河
    2012年,作为多年老同事,李幛喆给郭树清写了一封公开信。李幛喆在信中说,**有三个职位不好*:足协**、央视春晚总导演和*****。李幛喆还借此激将郭树清:你敢不敢与中小股民直接对话?
    “我就是想激一激他,都知道中小股民怨气大且无处发泄,你郭树清敢不敢?”
    没想到,郭树清真就去了。
    2012年,郭树清先后到浙江、广东、重庆、吉林、辽宁、江苏、上海等地,与中小股民面对面对话,这也开启了*****与中小股民直接对话的先河。
    事后,李幛喆评价郭树清“艺高人胆大”。而“艺高人胆大”的背后,是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和洞悉。
    郭树清在*****任上,频繁下去调研,别人安排好的发言经常被他打断,**郭树清要求大家必须“说真话”。2012年3月,郭树清去深圳调研,当地一位老总说,下面有位处长想向郭树清谈谈想法,约了好几次都没见到。郭树清听后,马上调整日程安排,约见了那位处长。
    郭树清很注意听取股民以及“外人”的意见,在他上任*****之初,曾有很多股民、网友甚至经济学家通过信件和网络给他提建议,他把所有建议事无巨细全看了,一些建议被他认真吸纳。郭树清很重视***的信访工作,他细心到要求工作人员在回复信访者的信中,必须称“您”,不能用“你”。
    有人说他身上有“理想主义者”的影子,有人说他性格比较固执,因为他在沿着自己的理想和轨迹前行时,非常坚定,不受外界影响。很多人对他在2012年11月参加财经年会时的讲话记忆犹新。
    在那次年会上,郭树清发表了长达6700字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违法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