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的idea属于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你都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即查阅相关文献。以前面“砍价”的故事为例,实际**明白自己提出的经济学问题属于价格歧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或者博弈论,那么你应该查阅这方面的文献,以验证你的idea。如果你确实发现理论上还没有人将信息甑别机制用于价格歧视的话,那么你很能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思想!这样的话,你就初步实现了理论创新的第一个方面(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提出了新的观点。 假定你通过上述途径已经发现了一个自认为“好的”的问题,那么你离正式动笔仍然有一段距离。首先,你需要把自己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做不到这点就说明你对于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还不清楚。譬如,你观察到市场上到处都是“砍价”声,你联想到经济学教科书上一般都说“价格是给定的”,那么你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砍价”为什么会发生呢?其次,你必须用一句经济学的语言来描述你的问题。譬如,消费者和**者之间为什么会发生价格谈判呢?只有用经济学语言描述你的问题,才能检验你的问题是否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从而确保你要写的论文是“经济学”论文而不是“管理学”或者别的论文。 在我看来,创新的论文应该符合“三新”。第一,你提出了新的观点吗?如果没有,那么你是否使用了新的分析方法?如果也没有,那么你是否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一句话,你总得给读者一些新的东西。如果上述回答都是否,那么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写的价值就不大了——除非你纯粹想练笔或者满足你的发表欲[3]。 提炼经济学问题 理论创新的三个方面 一旦你已经明确了一个经济学问题,那么你就要试图解答它,这才是研究的开始。在解答的过程中,必定要经历很多苦恼和困惑,要不断地向专家请教,查找专业文献,苦思冥想。如果你找到了答案,那么恭喜你,因为你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接下来,你要适当压抑一下自己的兴奋,把答案记下来或者留在脑海里一段时间,看它是否真的站得住脚,有没有可能再完善。如果你对自己的idea确认无疑,那么现在可以找人初步验证一下。建议你找两种人:专家和普通百姓。比如说,你认为存在“砍价”是因为卖者有意实行价格歧视,而价格歧视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买者并不完全掌握商品的价格信息。卖者通过“砍价”来甑别不同的买者,对拥有信息优势的买者收低价,对没有信息优势的买者收高价。你现在可以把这个idea首先告诉在价格理论方面比较擅长的经济学教授。他们的回答应该有三种可能:赞成并认为你提出了一个新idea,赞成但是认为别人已经提出了这个idea,反对并认为你是错的。同时,我还建议你把自己的idea用大白话告诉那些市场上的小贩子或者家庭妇女。如果他们都能理解并赞同你的idea,那么你很有可能属于前面那个教授说的前两种情况。整的就是你”这是身为一个小人”。如果他们感到不可理解或者根本不同意,那么你很可能就属于第三种情况了。 现在我们来继续前面的话题。如果你将自己的idea告诉专家和老百姓后,他们都表示不同意,那么你的结局就可能比较郁闷了。我建议你暂时将自己的想法**一段时间,或者你也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工作。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经济学命题特点及趋势
近些年来,考研**的试题考查形式也是几经变化,呈现两三年之内稳定、多年变化的特点。2006年的**考研试卷又有了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题型减少,客观性试题题量增大,分值上升(5分);主观性试题题量减少,分值下降(5分)。具体为:单项选择题增加为16道(每题1分),多项选择题增加为17道(每题2分),分析题5道(每题10分)。2007年把这一新的考查方式继承了下来,没有变化,2008年也不会有太大出入。这一题型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加强对细小知识点的识别和熟记。
就其基本题型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除因为选项的多少而产生的难易程度有别以外,出题方式基本相同,既有直接考查所学知识点的直问直选法,又有事例、话语、俗语、谚语、哲理、成语等的判断推理选择法,还有算式、表格计算结果选择法。选择题的出题范围广,随机性比较大,每个细小的知识点都有被考查的可能(但是一般以最基础的为主),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本学科时,要做到认真、全面,不遗漏每个知识点。
就分析题而言,这类试题出题形式灵活多样,有论述题、分析题、漫画题、材料题、事例题、图表题等形式。这类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做出辨析、评价的综合能力,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这类题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此类题型提供的材料,或是重大社会现象的陈述组合(事例型),或是引用报刊和人物的重要论断(引文型),或是重大现实问题的图片和列表统计(图表型)。解答这类问题时,无固定模式可循,无现成答案可搬,就增加了这类题型的难度。这类试题摒弃了传统的“采点给分”的评价方法,不硬套标准答案,不死抠要点,采意即可,着重从选用的观点是否正确,运用的知识是否恰当,阐述是否合乎逻辑,**术语表述是否准确等方面加以考查,评卷给分时只提出考核重点和评分要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答案向多元方向发展。这就决定了此类试题又具有要求全面、突出能力考查、难度较大、考生普遍感到棘手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注意掌握基本原理,并不断提高自己**自主地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近年材料分析题的分量越来越大,这种题型,一般以材料(或情景)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体现了能力立意的趋势。它融知识、能力、觉悟于一炉,集重点、难点、热点于一体,显现了时代性、人文性和灵活性,能有效地克服考生死记硬背、猜题押题的现象。同时,这种题型,以其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巧,能力层次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命题趋势分析考查功能多等特点,又成为制约考生取得优异成绩的瓶颈。因此,在复习中,有必要专门研究分析这种题型的特点及审题和解题方法,使考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取得优异成绩。
总而言之,2007年本门学科考题最显著的特点是基础性、时事性和运用性融于一体,这些特点在2008年的试题中不会有大的变化,考生可根据这一特点适当调整自己的复习重点、复习技巧以及应试能力,力求自己具备命题人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在考试中正常发挥,取得佳绩。
复习要求和方法提示
1.巧妙安排复习时间。本门学科内容多,知识零散,需要关注的问题太多,难度又大,大部分考生的底子又薄,所以,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复习进度的前提下,做好本门学科的复习备考工作就极其重要。就本门学科而言,在复习规划上分为三个阶段比较科学合理。第一阶段,基础复习阶段。这一阶段从《考试大纲》公布开始最为适宜(在《考试大纲》公布前,可着重了解有关考研信息和基本知识)。复习内容着重放在对原理的掌握,对原理着重理解。第二阶段,强化提高阶段(9月~11月)。此阶段,考生应侧重于知识点的深化理解和**把握。对于基本的立场和方法,要加深理解,注重实际运用;对于基本的原理、观点和论断,要弄清楚更为具体的内涵、外延和相关问题,明确其依据、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脉络、学科体系以及整个**理论相互关联的大框架。第三阶段,最后冲刺阶段(12月~翌年1月)。这一阶段是整理和升华的阶段,长期复习的效果能否再升一步并在考场上发挥出来,取决于此阶段的复习效果。在此阶段主要是热身备战,进行实战模拟,检查复习效果,增加临场经验。要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强化弱项。
2.遵循复习基本原则。关注最新《考试大纲》。**命题中的热点一般都与新大纲中的考点相衔接,是命题的重点。因此,考生必须仔细研读《考试大纲》,把握它的能力要求和主要内容,尤其要关注每年新大纲中的修改和增删内容及历年大纲修订中均予以保留的内容。
注意整合相关知识。将多学科相关知识点综合起来出题,是近年来**命题一个显著特点,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把分属于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融通起来把握;对同一问题,应尝试着从不同学科角度来思考和分析。否则,难以应对这类跨章节跨学科整合型的考题。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近年考研试题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核,即要求考生能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考研**考试的重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除弄清它的基本内容外,一定要有意识地思考这一原理可以同哪些实际问题相联系,它能说明和解决的主要实际问题是什么,或对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有何指导意义。
潜心研究历年真题。多年来的试题虽然会在内容、题型等方面有所变动和调整,但总会含有某些稳定的、普遍的、反复出现的共性的东西。因此,考生必须重视历年试题工商管理类论文,以此指导自己的复习和提升自己的答题能力。些问题可能会启发你的问题。 所谓的经济学问题,不是说提问中包含了经济学术语就是经济学问题,而是说提出的问题本身符合所用的经济学术语,同时这个问题遵守了经济学现有的学术传统。我要提醒读者的是,千万不要忽略这个过程,因为很多人不理解这个过程因此提出了很多在经济学家看来根本不是问题的“伪问题”。比如,很多**的经济学者在讨论国有企业问题时,动辄论及“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实际上委托代理理论根本不适合分析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全体公民)根本就不是一个“经济人”,无法最大化自己的成本和收益,也控制不了“代理人”(国企***),这与委托代理框架是不相容的,因此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再有,一些人的硕士或博士论文题目是“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之类。这也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因为它要探讨的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企业管理的问题。经济学传统中不存在什么“竞争力”,就算有相应的术语(利润最大化?)遥相呼应,那也不属于经济学问题。因为经济学只解决“是什么”,至于“如何做”那是管理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