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施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东西,除了学术知识,我想是怎么做人。从他身上我学会了真诚和善良。”张丽君回忆起自己随同施教授学习的几年时光,如此感慨说。施教授总是教导学生:“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做学问难,而做人更难。”
4.最早提出“西部**”战略
“我喜欢做档案工作,不想浪费专业知识,所以找工作就集中在与档案相关的岗位。”林蔚一边*着临时工,一边积极地寻求新的机会。不久前,她看到云南丽江师范学院招档案学助教,尽管招聘期已过,但还是打电话去问了下。接下来,林蔚还要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面试一个辅导员岗位。
施正一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学家、**经济学的开创者,学术研究重点是***主义经济学、**学、**经济学以及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他提出并倡议创建了“**经济学”新学科,并且提出了“广义**学”的概念,在**学与经济学两个领域均颇有建树。相关学术著作有:《**经济学和**地区的四个现代化》、《广义**学》(主编)、《西方**学史》、《**辞典》、《关于**科学与**问题研究》、《**经济学导论》、《**经济学教程》、《***的经济学说》、《**西部**地区经济**研究》(主编)、《**少数**经济辞典》、《**少数**经济概论》(主要组编人)等,其中五部著作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学术著作奖。
少数**是一种情结
施正一教授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的方**的研究。在张丽君《我们的恩师施正一教授》一文中,她这样写道:“他在研究***的经济学说史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施正一教授的***主义理论功底非常扎实,这得益于他多年来对***主义的孜孜不倦的研究。”
2.创建“广义**学”
首先,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助提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南开大学文学硕士**建议,导师制应更灵活。如建立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制度和导师组制度,让同学们共享导师资源,给予同学们学术研究方向的自由,开拓研究思维。
接到采访施正一教授的任务后,笔者前往施教授执教50余年的地方——****大学。在**民大经济学院,笔者看到一间办公室门前挂有 “**少数**经济研究所”的牌子。1981年,正是施正一教授在北京发起和创立了**少数**经济研究会,并担任常务副会长兼***。通过经济学院的老师,笔者才了解到,施教授几年前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现因身体状况,无法接受采访。
“我国太穷了,搞经济就是要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我从小家里苦,长大后学了文化,就希望去帮助别人,让他们别再受苦。”施正一教授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说。西部大**战略的提出对于**西部省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施教授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西部**”战略的提出凸显了施正一教授在看待**发展问题方面的前瞻性。***记者皮德义曾在庆贺《施正一文集》出版的一篇文章中说,他拿出10年前自己对施正一教授的一篇专访文章,对照了2002年国家西部大**中的一系列政策,从中清晰地看到,当时西部大**的指导思想没有超出施正一教授10年前在专访中提出的十条对策。
《施正一文集》从侧面展现了**经济学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施正一教授这样一位老一辈的**研究学者对**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的巨大理论贡献。《施正一文集》也已经成为我国新一代的**经济研究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工作者研究、了解我国**学科发展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笔者在前文中已多次提到 《施正一文集》。该文集出版于2002年的春天,适逢施正一教授70华诞。同一时间,全国**经济学与西部大**座谈会也在北京隆重召开。少长共聚、群贤毕至,大家为共同谋求**经济学的发展和进步而相聚,也向这一学科的创始人施正一教授表达祝贺。
在《施正一文集》附录《**少数****文化的几种表现形态与**文化形态学》一文中,施正一首次提出了“**文化形态学”的概念,并对其研究的意义、对象、方法做了论述。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很多,有**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但“**文化形态学”这一概念却从未有过。
1988年,施正一率先提出了关于西部**的问题,这是他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之一。
当今的学术界,名家无数,流派纷呈。能够把前人的理论进行完美诠释和应用的人不少,著述立说者也有很多。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和鼓励创新,“创新”几乎成了众人张口就来的口头禅,可真正能够进行开拓和原创的研究者少之又少,更不必提创立新的学科、自成学术体系。然而,施正一教授*着自己丰厚的理论知识积累,厚积薄发,义无反顾地走在学术创新的道路上,硕果累累。
1.创立“**经济学”
创新是为学之本
“硕士学位对我来说,就像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要是没有这个标签,很多工作我愿意去*”
1979年,在****学院30周年校庆的学术研讨会上,他发表了《关于创建**经济学新学科的几点意见》,首次提出了建立**经济学新学科的主张。他指出,**经济学一方面是从**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又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来研究**问题,**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经济学是研究世界上各个**的经济问题,而狭义的**经济学则是研究**少数**经济问题。1982年,施教授再次对**经济学进行了**论证,到了1987年,施教授将他发表过的11篇论文汇编成《**经济学与**地区四个现代化》,**提出建立**经济学学科的主张,当时****广播电*对施正一的学术主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施正一强调,他所说的**经济学,不同于现在人们所讲的“少数**经济学”或“少数**地区经济学”,虽然它们之间存在多种联系和多种共同点,但有某些本质上的差异,也不同于西方国家中“经济人类学”与“发展经济学”,两者不仅没有任何联系,而且没有什么共同点。
施正一,1932年1月生于安徽桐城县(今枞阳县);1948年参加****解放军;1954年由国家重点选拔入****大学经济系学习,师从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卡达拉耶夫先生,攻读经济学说史研究生学位;1958年自愿到****学院(今****大学)任教,期间担任少数**经济研究所所长、**少数**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等职务;现已离休。
这样的自我定位,使得施正一:**经济学首创者2013年03月20日 08:19**经济时报 我有话说
“创立**经济学,春秋五十教鞭在手高足盈门遍南北;倡导西部大**,壮年七旬著作等身名师盛誉满京华。”
“可能正是这样的经历,让父亲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他勤奋了一辈子。”施琳说,当年父亲能够直接选调进入**大学学习就是源自他的勤奋和优秀。当时,他师从于前苏联经济学家卡达拉耶夫先生,施教授在班里是年龄最小的,由于是军队*部出身,他的俄语水平很低,但等到毕业,他已经可以用俄语写信了。
3.**阐明***理论思维方法
后来,施正一教授在他撰写的《关于发展****学的几个问题》和《***主义**学的“来源”问题》等论文中,研究阐述**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实现任务等,同时把**学划分为“狭义**学”和“广义**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施正一开始组织编写《广义**学》一书,包括该书在内的涉及广义**学的书籍多次在相关科学成果表彰大会上获得奖励。广义**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大学科,它是以“**”这个特定的客体作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的形成、发展、变化和消亡的历史过程,研究各个具体**的具体特征,研究各个**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狭义**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主要研究现存的原始**中的氏族制度或落后**中的前资本主义的诸种文化形态。
《施正一文集》是对施正一教授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总结和汇集,收录了54篇学术论文,60多万字,共分为八编,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是把论文的主:第一编《方**》,第二编《论广义**学》,第三编《论**和**问题》,第四编《论经典作家贡献》,第五编《论**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第六编《论社会制度改革》,第七编《论发展战略问题》,第八编《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其中每编选了5—10篇论文,附论有四篇,涉及了包括**经济学、广义**学、**学科方**、**理论与**问题、***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学科的贡献、**社会科学、**传统文化、社会制度改革、**地区发展战略、西部**地区经济**和发展以及****在内的广泛领域。第五编是整个文集的核心,概括了施正一教授创立**经济学这一新学科的创始思路以及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特点、内容等,整体而言,前四编是核心部分的前导,而后三编则是对核心部分的展开和说明。
5.提出“**文化形态学”
而作为德高望重的教授和学者,对待学术,施教授是出了名的严。张丽君说:“开学第一堂课,施老师就告诫我们,‘做我的研究生,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我不会抱着你们走,也不会扶着你们走,而是赶着你们走,要求你们写出一流的文章,成为一流的人才’。”
笔者为采访施正一教授而做前期准备的时候,曾到****大学经济学院资料室向负责老师借阅过《施正一文集》,但所有的文集都已经被学生借走。负责老师告诉笔者,借《施正一文集》的学生很多,基本上都是一有人还就会立马被下一个学生借走,这主要因为《施正一文集》是研究生尤其是**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生必读的书籍。
在几十年的科研中,施正一几乎走遍了**大地上所有的少数**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宁夏等等。张丽君也曾陪同施正一教授走过一些地方。“到任何一个**地区,施老师都会去民众家里,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同时考察当地的民俗和风土人情。”张丽君说,施教授一路上会时常感慨:“现在的少数**地区相对以前而言富裕了,但还是有落后的地方。”施教授很欣慰于**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看到很多人愿意让孩子们去上学,他就很高兴,他觉得一个**观念的进步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父亲的治学之苦,施琳深有感触。她觉得父亲能够埋头书桌,苦做学问,这与他从小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施正一教授生于安徽省桐城县安风岭地区一个贫困的小村庄。施教授从小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他是先后*着祖父和两个姑**关心长大的。1948年,16岁的他又跟着解放军南下,一路步行,吃尽苦头。
同样身为研究生的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李清在别人忙着找工作时,一心埋头考博。考博失败后再找工作时,发现“好工作已经被别人挑完了”。李清告诉记者:“我在学校里呆久了,不善于交际,口语不好,只能继续走学术道路,做做研究。”
为创建广义**学,在施正一教授之前,包括林耀华教授、梁钊韬教授在内的老一代**学家都花费了很多心血,而年轻一代的**学家李绍明、杜玉亭等人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其四,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全面提供就业服务。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赵明建议,高校应参照本科生,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创业政策解读等,同时及早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更丰富的就业信息等,使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形势,合理设定就业目标。□(文中受访研究生均为化名)
有人这样评价施教授:“施正一教授就像一头老黄牛,半个多世纪来,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一直拖着沉重的犁铧奋力前进。”正是凭着这样的老黄牛精神,施正一教授才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出版的专著加上他主编的著作有几十部,发表的学术论文100余篇,而60万字的《施正一文集》则是他一生学术成果的结晶。
**经济学1979年始建,1999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前后不过18年,一个学科从无到有,再成为培养高层人士的博士学科点,这在新学科建设中是罕见的。如今,30多年过去了,**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学科体系。2007年,**少数**经济学科已进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是****大学三大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张丽君告诉记者,目前**已有23所院校研究机构设立了硕士点,5所院校研究机构设立了博士点。在未来,她们也会试着向本科生开设**经济学课程。
其次,严格考核,确保学生培养质量。辽宁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陈辉建议,课程考核应改变现有以笔试为主的形式,以研究报告为主,以更充分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定期对研究生参加科研、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延迟就业,以改变现有“严进宽出”的教育制度。
“父亲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在思考问题,而且一想到什么就立马写下来。见到个友人,也是在讨论学术问题。”在施琳眼中,搞学术几乎成了父亲的一种生活方式。
■马秀芳
基于几十年的潜心研究,施正一教授对***主义的理解深入骨髓,撰写了《理论思维与经济科学》一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传统观点把***《资本论》中应用的理论思维方法仅仅归结为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施正一指出,这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他明确提出并**阐明了***《**经济学判断》与《资本论》中所应用的理论思维方法是 “表象——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并且论证了这个方法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
施正一16岁时曾随刘邓大军南下解放云南,在途中看到了少数**同胞艰苦的生活。他没有想到这世上竟然还有比自己更苦的人。后来,施正一在云南工作过五年,目睹了少数**群众深重的苦难。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决心要为少数**地区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把少数**群众从生活的困苦中解救出来。而发展经济则成了当务之选。
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
“学问是苦出来的”
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研究生李霄鹏,希望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尽早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多关注学生的科研进程,营造更好的科研氛围;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前沿项目的立题与设计,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施正一在考察和探讨西部少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问题时,就发表了《关于西部少数**地区的概念、特点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加快西部**地区经济**要*各**团结奋斗》等学术论文,率先提出关于西部**的概念和构想。施正一在充分考察、分析西部少数**地区**构成与分布、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就西部**的概念、特点、战略方针与实现目标的各种依据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证。这为后来***提出西部大**战略构想做了一定的**和理论准备。
其三,增强实习实践环节教育。****大学经济学研究生张合新建议,针对研究生就业专业性不如博士生,实用性不如本科生的情况,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导师指定的项目课题应更贴近实际,使知识技术更好地转为实际生产力。同时,高校应增加和企业之间合作,多向企业推介优秀学生实习实践,多给学生创造实习机会或者进行考察等,以使学生更明确就业目标,及早确立职业规划。
翻开《施正一文集》,最前面有一篇施正一教授同****学院《周报》记者的谈话提纲,命名为《我的学术道路》。在这篇文章中,施教授把自己做学问、搞科研的体会总结为五个字:严、勤、实、创、情。其中对于做学问之苦,施正一这样写道:“在科研写作中,我也不知道花了多少劳动,比如在研究《资本论》的方**写作‘理论思维方法’这篇文章时,整整搞了20年,写了七次稿,光读《资本论》第一卷就花去了一年半的时间,写了5000张卡片和21本笔记本。又如在研究西方**学主要流派时,从1958年—1963年整整花去了五年时间,阅读了民院图书馆藏书中当时有关这方面的全部著作,也写了七个笔记本。在我看来,学问是做出来的,学术成果是*出来的、苦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
能力培养;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完善就业指导培训,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对于自己的这种少数**情结,施正一教授曾说:“我亲眼看到了当时少数****贫困苦难的生活情景,后来我又多次到过一些还没有解决温饱的少数**地区,因此常常联想到自己小时候所受的苦难。这就促使我从感情上希望少数****早日摆脱贫穷落后的处境,走向温饱,走向富裕,走向繁荣。基于这种情感,我决心研究**经济问题,创立**经济学这门新科学,并为此希望能有机会帮助少数**多培养一些专业人才。带着感情搞科研和凭着感情办事,我认为不是一回事儿,需要加以区别。前者可以增加工作热情、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后者必然违背原则、违反政策、难以探寻真理。”
后笔者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到了施教授的女儿——现任****大学**学与社会学学院世界**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施琳教授,以及施正一先生的学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丽君教授。作为施正一教授最亲近的人,她们向笔者讲述了一个在学术界耕耘几十载的**经济学大家不平凡的生活和学术历程,呈现出了一个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锐意创新、勇往直前的学术开拓者形象。
“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发展或创新,那只会走向衰亡。***主义学说也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主义经济学是这样,***主义**学也是这样,施正一:民族经济学首创者否则也必然走向僵化,走向衰败。”施正一在《我的学术道路》一文中如是说出了自己对于创新的看法和态度。
施正一1954年进入****学院,不久便参与了少数**社会历史调查和编写**问题三套丛书(后改为五套丛书)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着手**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也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全*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这给施正一创建**经济学新学科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施正一敏锐地认识到发展**经济对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新学科的创立。
说到施正一教授对她的帮助,张丽君心里十分感激:“我的博士论文选题 ‘地缘经济’就是施老师为我选定的,当时我自己提交的一些论文题目都被施老师否决了。对于这个题目,起初我个人认为很困难,但等到后来完成了任务,才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因此我的博士论文也得到了答辩老师的认可和赞扬。施老师还教会了我很多的学习方法,大到一个课题的研究方法,小到如何做读书笔记。”
“施老师家里有不下十几万张的记录卡片,即便到了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动笔写字了,他还每天看报剪报,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些观点、理论报道从报纸上剪下来。”作为学生,施教授的治学态度也深深感动着张丽君。
“父亲对少数**地区有着很深的情结,一方面可能因为我**是云南**地区的人,而更重要的是因为父亲年轻时候在**地区的经历和见闻。”施琳说。
施正一教授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少数**地区的发展上,无论是创建**经济学和广义**学新学科,还是提出西部**战略,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改善少数**地区的经济状况,能够提高少数**群众落后的生活水平。
中山大学档案学研究生林蔚已经毕业半年了,至今没有找到稳定工作。毕业后,她在赣南师范学院当过兼职辅导员,后来又给一个当企业**主管的同学做私人助理,没有合同,月收入3000元,勉强维持生活。
**经济学经典之作——《施正一文集》
施正一教授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50余载,凭着对学术的一腔热血和对学生的关怀,培养出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尤其是为少数**地区培育了大批人才,为少数**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经济学类论文。现如今,他的弟子们活跃在社会各个领
研究生就业心态录——追求“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