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成功。 在刘玉来就读的河南大学经贸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班里,开始时有200多人,但坚持到最后的仅剩几十人,而最终通过论文答辩的更是寥寥。读研期间,刘玉来又开始了新的奔跑。1999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北大经院是我国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曾拥有像马寅初、陈岱孙这样学贯中西的学者。刘玉来充分利用宝贵时光,不知疲倦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当时,刘玉来住在北大圆明园校区,距北大本部较远,他就买了辆自行车,每天早上6时便匆匆起床,在路上随便吃些东西,便一头扎进图书馆,直到晚上10时才回到宿舍。除了偶尔去听听专家讲座、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几乎是刘玉来在北大两年访学生活的全部。
忆及在北大访学,刘玉来的目光中流露出幸福和眷恋: 北大作为我国最高学府,学术空气活跃,经常有不同流派的专家学者在此讲学,著名企业的**经常应邀来北大同学生对话,这对于开阔视野,提高知识层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采访中,刘玉来笑着说: 从北大回来后有种 ** 的感觉 。此时的刘玉来又开始为考取博士研究生做准备,2002年,他顺利考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张襄英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位于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所在地杨凌,学术氛围浓厚。张襄英教授长期致力于农业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研究,学术造诣颇深。她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博士论文的质量更有着近乎 苛刻 的标准。而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现成资料匮乏,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其难度可想而知。
刘玉来没有被困难吓倒,酝酿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果断地把选题定为《企业营销能力问题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掌握充分的论文资料,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达成的协议,刘玉来奔赴清华大学学习。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2,他抓紧这一难得的机遇,除正常的学习外,先后到北京旺润集团等著名企业调查访问。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走进 19:19:04 作者:教育资源网 来源:教育资源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如何发表经济学论文 如何发表经济学论文
也许是因为在经济学界出了几位像科斯和莫里斯这样的传奇人物的缘故,在线的教育资源网络服务平台使得人们相信:在经济学研究中,发表的数量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少发文章,多出精品,才是经济学家的风范。像科斯那样有两篇论文就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因为已经修炼成旷世高手了。可是,我越来越觉得,像科斯这样的人物,只能在统计中做为异常数据忽略掉。经济学家的成才之道,仍然应该是 不发表,就发臭 (publish or pe**sh)。而且我相信,经济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成正相关的。
我有四个理由支持这一观点:
第一,经济学论文的写作需要技巧,而这种技巧是 心照不宣的知识 (tacit knowledge),是需要 从*中学 的。经济学论文是为了阐述作者的观点,所以至少应该写得准确、明白。这听起来像是在初中的作文课上就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但是,从我近年来做经济学刊物编辑的经验来看,我发现至少超过一半的作者似乎都不会受到他们的中学语文老师喜爱。如何选择题目,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区分主次观点,甚至如何使用标点符号不动笔永远也不会知道写论文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更何况,经济学有自己的行规和行情,比如行文的规范化、选题的前沿性等等,只有写得多,发表得多,才能逐渐摸索出个中诀窍。
第二,通过阅读做研究和通过写作做研究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方法,但是仅仅*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做不出好的经济学的。正如《论语》里说的,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通过阅读能够不断地刺激研究者的观点,但这些观点是发散性的,只有坐下来,确定了要写作的论文的题目,才能使作者的思维集中,并有一个引导思考的方向。有一位名叫莱德(Ladd)的经济学家建议,应该自我训练写下自己的思想,因为 当我在写作的时候经济学论文题目,很多直觉就会产生。有一个事实常常是真实的,即直到我写作的时候,才对我所思考的东西有所认识。
第三,我个人觉得,能否持续不断地发表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区分才气高低的重要标准。才气意味着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才气意味着不断地对自我提出挑战,不断尝试新的风格和主题。研究生涯是马拉松比赛,起跑时的爆发力对最后的成功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仅仅*写出一本自传体的小说轰动文坛的作家多半不会是伟大的作家。
第四,只要你是重要的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一定会比别的经济学家发表的数量更多。因为重要经济学家的课题和研究项目比别的经济学家更多,约稿也比别的经济学家更多,名气大则往往论文发表的概率更大,所以成就和发表的数量是相辅相成的。
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论文
全**有多少能够发表经济学论文的刊物?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反正是多如牛毛。**社会科学院和各地的***、许多大学的经济学院、一些国家机关、金融机构等等都有自己的刊物,这还不算也刊登理论文章的报纸。应该说,最近20年来,**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期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
(1)综合性的期刊太多,专业性的期刊太少。在国外,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本综合性经济学期刊之外,具有国际性声誉的主要是各种专业性期刊,比如金融有《金融学》杂志,比较经济学有《比较经济学》杂志等。国内的各个经济学期刊并没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内容重叠,使得读者想要了解一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往往无从入手。
(2)对刊物的评价缺乏科学标准。目前流行的刊物分类方法是根据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进行评级,或是根据国家有关行政单位的评比,这使得学术期刊的评级缺乏学术界公认的科学标准。
学术期刊多而质量参差不齐,对于研究人员和学生发表论文来说,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聪明的研究生随随便便挑几份刊物,登数十篇论文,根本就不是件难事。说它是坏事,是因为发表论文如此容易,会很容易地毁掉刚出道的学子,让他们觉得科学研究原来是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我的建议是青年学子们在投稿的时候一定要确立自己的目标,就是不满足于在平庸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而一定要登上好的经济学刊物的 大雅之堂 。
那么,什么是好的经济学刊物?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往往充斥着难懂的术语、复杂的推理和烦琐的数据,很难让普通读者读懂,并因此会让门外汉感到 高山仰止 、 阳春白雪 。事实上,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功能是不同的。大众媒体面向的是普通公众,读者只需要受过中级的教育程度并有基本的理解力,但不必要受过某个学科的专门训练在线的教育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基本上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小圈子里,即受过某个学科的训练并且仍然在从事这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大众媒体上的文章是为了影响读者,而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是为了同行交流。所以,如果用所传递的信息量或是思想的深刻程度来衡量文章的质量,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并不一定要比大众媒体上的文章质量更高。比如《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在专业经济学家那里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不少一流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他们经常从这些杂志上找到灵感,而在国际关系领域,《外交》杂志的水平不亚于任何一份最好的学术期刊,但是这些杂志并不能被称为学术期刊。在《经济学人》或是《外交》上发表文章能够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对他在大学里评职称却是一点也帮不上忙。衡量学术期刊的标准首先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其形式。
公认的学术期刊必须满足:
(1)论文写作的规范化;
(2)实行匿名审稿制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包括内容提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尤其重要的是,参考文献的标注必须相当严格。凡是论文中提到的前人的研究都必须一一注明出处。这不仅是为了方便读者查阅,而且是为了保护其他研究者的知识产权,杜绝抄袭现象。匿名审稿制度的作用在于:
(1)编辑不可能在各个领域内都是专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水平要高于编辑。 外行 审 内行 ,怎么能够保证公正地挑选出在学术研究上有真正见地的论文呢?实行匿名审稿制度,需要在编辑部成员之外组织一支后备的专家队伍,借助专家的 外脑 提高编辑水平。
(2)目前在国内的某些学术期刊中存在着发 关系稿 、 人情稿 的现象,在社会科学领域尤为突出。匿名审稿制度有助于净化学术空气。因为是匿名审稿,审稿专家和作者之间相互都不知道真实的身份,所以判断论文能否采用的惟一标准只能是通过论文的质量而非作者的地位和身份。通过把是否采用稿件的决定权主动让渡给审稿专家,能够从制度安排上彻底杜绝发 关系稿 的现象。
(3)过去,国内发表论文往往是一审通过,很少经过修改,但是实行审稿制度之后,绝大多数稿件要按照审稿专家的意见经过修改之后才能发表,这对于加强学者间的批评和交流、不断改进学术研究的质量很有帮助。